Top

最新消息

2025-08-06

與蒙特梭利相遇:起初只是一次家長說明會


 

那天只是陪朋友去參加一場幼兒園的說明會,說是主打「蒙特梭利教育法」,我其實一開始並不感興趣。什麼自由探索、孩子主導、環境引導,這些詞聽起來像是行銷話術。但我看到了一個場景,讓我心中的某塊柔軟突然被觸動——一個三歲的小女孩正小心翼翼地把一杯水倒進花瓶裡,她的眼神是那麼專注、動作是那麼有自信,而老師,站得很遠,眼神溫柔,卻不干涉。

那一刻我才明白,「蒙特梭利」也許不是什麼高深的理論,而是一種對孩子靈魂的尊重。


 

家裡的變化,從客廳的架子開始


 

回到家,我決定試著改變一些小事情。首先,是把玩具架變成開放式,讓孩子可以自己拿、自己收。然後,我開始試著讓他幫我準備晚餐,例如洗小番茄、把餐巾對折放上餐桌。這些小任務,不再是「幫倒忙」,而是讓他在家庭裡找到參與感與價值。

蒙特梭利的精神不是要我們「教」孩子什麼,而是「讓」孩子自己去做、自己去學,當然前提是我們創造一個讓他能自由安全嘗試的環境。


 

自由,不是隨便;秩序,也不是壓制


 

很多人誤以為蒙特梭利是「放任」,但其實它強調的是「有規則的自由」。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,會學習自己決定,並為決定負責。我曾看見老師如何處理兩個孩子搶同一組教具的情況:她沒有立刻介入,而是提醒「這組教具現在被小明使用,小華可以選擇等待或是選擇其他工作」。

這句話其實內含了很多教育的哲學——不剝奪、不偏袒、提供選擇與尊重他人。

同樣的原則,我也試著帶進我們的家庭生活。孩子如果想吃餅乾,我不說「不行」,我說「吃餅乾是點心時間的選項之一,現在不是點心時間」。孩子慢慢理解,規則不是用來壓制他,而是幫助他認識時間與節奏。


 

大人也需要「去學會」的過程


 

在實踐蒙特梭利的過程中,我發現學習最多的不是孩子,而是我們自己。孩子本來就有自我建構的力量,是我們太習慣幫他做、替他決定。當我不再用「快一點」催促,而是給他充分時間穿好鞋子、整理書包時,我學會了耐心,也重新認識了孩子的潛能。

我也學會了觀察,而非立刻介入。孩子摔倒時,我先看看他是否需要我;他遇到困難時,我讓他自己試一試。這樣的放手,不是冷漠,而是一種信任。


 

不是每個家庭都要變成教室


 

很多人問我:「是不是要買一堆蒙特梭利教具?」「家裡是不是要布置成像教室一樣?」我笑笑說,不需要。蒙特梭利是一種態度,而不是品牌。拿筷子可以是精細動作訓練,摺衣服可以是秩序與責任的建立,刷牙可以是自我照顧的學習。

你不需要完全照搬書上的做法,而是觀察你的孩子,從生活中找到適合你們家的節奏。


 

孩子長大了,但蒙特梭利沒離開


 

現在孩子已經小學了,我們不再特別強調「這是蒙特梭利的做法」,但那份根基已經種在我們的家庭文化裡。他習慣自己收拾桌面,會耐心等待別人講完話,也會為自己的決定負責。這些看似小事,卻是他成為一個自信、有責任感的人的基礎。

對我而言,蒙特梭利不只是教育法,而是一份人生態度。我們都曾是孩子,都曾渴望被尊重、被信任;我們也終將成為那個放手的父母,希望給孩子一個可以自己選擇人生的勇氣與能力。

而這一切,從那個小女孩倒水的瞬間開始,種下了第一顆種子。